十一国庆,本是休闲放松的好时机,资环学院的刘涛照旧没有给自己放假。
晨曦初现,一缕阳光斜射入资环学院副楼。刘涛眼睛盯着电脑,仔细校对近期的项目材料,办公桌旁有他常用的一瓶眼药水,一天的工作开始。
作为我校钒资源高效利用科研团队的一员,刘涛主要负责团队的科研项目材料整理和日常管理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张一敏院长是团队的总负责人,而我则是他的‘助手’。”
“他工作时特别能够静下心,多项任务在他手中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。”同事黄晶评价他。
据黄晶回忆,有一次,为了做好一个项目,刘涛每天花15个小时整理材料,每一张页面他都仔细斟酌,这种工作状态整整持续了三天。中餐和晚餐吃个盒饭就对付过去,完全没给自己留休息时间。
“当时印象特别深,一般人长时间工作总会走起来转转或活动活动,他几乎是坐着一动不动,那次之后我就特别佩服他。”黄晶说。
无论是周末,还是长假,刘涛这种工作状态几乎不变。学生袁益忠说:“中午一点多,听到一大串钥匙发出的响声,我们就知道刘涛老师刚从食堂吃过午饭回来了,晚上他办公室的灯也常常是最后一个熄的。他工作总是特别有干劲。”
在记者采访的短短一个小时,刘涛接到了三个电话,收到了一条短信,其中一项工作是刚接到通知,中午就要上交有关表格。
为什么他每天会有那么多的工作?刘涛向记者细数了自己所做的工作:有5个大型项目要接受中期检查或最后验收,另外还有2个大型项目要进行申报,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,省部级项目3个,这其中的文字材料量是庞大的。
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项目,一点不能出差错。为了把细节方面做到位,刘涛常常是一遍一遍地审核,确保报上去的没有一点小错。经过他整理的上交材料,从来没有被打回。
整理材料看似简单的复制粘贴,实际上各种小问题都要修改,包括语句标点、版面格式等。特别是每个项目都包含诸多课题,每个课题侧重点不一样,需整合成项目资料统一上交,各课题上交来的材料最后只能用到50%。学生王非回忆:“一个国家级项目验收的材料,打印了整整一天一夜,装了十多包,最后把汽车后备箱装得满满当当。”
团队的日常管理需要从大局和细节上好好把握。学生形容刘老师是团队的一个“管家”。事假病假、财务报账、重要药剂使用、会议安排等,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也需要刘老师负责,而他总能将所有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。
科研团队有二十多名研究生,为了让学生踏踏实实搞科研,刘涛老师甘当坚实后盾。
研三学生王非讲述了自己与刘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。研一时,学校安排住在学四,王非班上10个人分住在五个宿舍。由于宿舍没有阳台,同学们商议后腾出一间房晾衣,而他们两个人则挤在其他宿舍。宿管发现空房无人住,要求按学校规定收回。王非等同学多次交涉无果。刘涛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知道这件事,他当天就找到相关负责人,说明情况,问题很快得以解决。
还有一次,刘涛给学生修改小论文,从整理思路到标点符号,总共改了130多处,大多是细节上的修改。他工作的认真劲得到学生们一致赞许。
做科研,下基层,刘涛也能够豁得出去。一次,他们在江西一个新厂提供技术支持服务。他和员工一样吃工作餐,睡职工宿舍。夏夜蚊子多,在宿舍难以入睡。白天他去回转窑旁监测,窑边温度能达到40-50度,汗滴如豆粒般渗出,衣裳都可以拧出一杯水。面对这些困难,他总是一咬牙就坚持过去了。
“每天工作很多,但是你很有热情,你的精神源泉在哪里?”记者有些好奇地问。
“其实就是兴趣和责任吧!我认为找准自己的目标,用心去做,哪怕遇到困难,也都是磨炼,熬过去就会有一个好结果。做好助手的工作,既能够为团队出一份力,又能够实现自身科研水平、工作能力的快速提高,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。”
刘涛的艰苦付出结出硕果,但是他很谦虚,很少谈自己获得了什么荣誉。记者了解到,作为团队的骨干成员,他已获得了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,还荣获第三届武汉青年科技奖和第十一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。
资环学院党委书记叶义成评价:“刘涛的科研很出色,在钒资源高效利用领域有一定深度,得到了省科技厅的认可,多次被邀请担任科技项目评审专家。”
科研团队带头人,资环学院院长张一敏说:“刘涛工作热情认真,责任心强,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教师。希望他能不断攀登,为学科建设和团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”